◎吳昱聰
在去年「物聯網」這個名詞引起台灣投資市場陣陣波瀾後,許多本不起眼的產業、公司在扯上物聯網後似乎都鹹魚大翻身,冀望的便是未來若能在龐大的商機中分得一杯羹,便足以帶動營收成長,更不用說若能率先搶進市場具一定獨占性,整體營運將呈倍數翻揚。「萬物皆可聯」為物聯網的精神,但股票市場若變成「萬物皆物聯」,就不免淪為本夢比的炒作題材。一個夢想的大餅終究需要實質相關的產品來支撐,本期產業透視將為讀者介紹,在看似百花齊放但目前卻又不見實際產品的物聯網顯學中,可望最先冒出頭的感測器相關產業。
到底物聯網的商機在哪?讓我們先從什麼是物聯網談起。訊息(message)的傳遞,從個人電腦的出現開始,由「you go to the device」到行動裝置盛行的「devices go with you」,都仍侷限在人與裝置的連結。隨著硬體設備的升級、網路傳輸速的大幅增加,裝置與裝置之間已可跳過需要人們操作使用的隔閡,而進一步自行連結傳輸資訊,這正是這幾年即將實現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未來當整體硬體規格進一步升級,人與裝置交叉互聯的萬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將是必然的趨勢。
這個趨勢的驅動力,便如同過去手機巨擘Nokia耳熟能詳的廣告台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更實際的描述即所謂人機介面應用性的提升。不同於人有眼睛、耳朵、觸覺,各類裝置要能擁有與人類相似的感知功能以滿足更多的人機介面互動性,便需要各類的感測器協助偵測除了原有的數位訊號,和其他生活中更多如光、聲音、溫度、壓力、位移等各類的訊息,因此感測器產業將是成就物聯網的第一步,也是搭配台灣廠商長期以來在優異的硬體製造能力上最快出現的商機。
而感測器產業可概分為光感測(optical sensor)及非光感測(non-optical sensor),光感測發展最早,廠商技術與整體市場應用性也更成熟,考量到製造成本、裝置體積、功耗、影像傳輸速度、及與其他裝置的整合性,光感測技術目前以CIS(COMS Image Sensor)為主流;非光感測則依感測機制的不同,區分為最早的溫度感測(temperature sensor)、壓力感測(pressure sensor),到進階一步的動作感測(motion sensor)、磁感測(magnetic sensor)等,如同前幾年盛行一時的遊戲機Wii、目前用於電子羅盤的陀螺儀,便分別為動作感測器與磁感測器的典型代表。
完整精采內容,詳見《萬寶週刊》1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