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還在為過去的2014年心塞,不明白為何世界變化快,不明白自己好好的買賣為何一夕間變了天(升天或歸天),2015一定要覺悟了,因為這個變化才剛開始,而且再也回不去。10年前談互聯網還挺玄乎,5年前談互聯網還算潮,現在衣食住行各大產業都脫離不了互聯網,純互聯網已經成為傳統企業,無非就是一種管道,在這管道的土壤上,各種視用戶體驗為聖經的應用才剛開始,其中綜合歸納認為粉絲經濟的崛起最為一針見血。
這股粉絲經濟,進一步從微博的一對多發展,到騰訊微信的多對多朋友圈,將粉絲文化提煉上了另一層台階,粉絲經濟圈的爭奪進入白熱化,2014年底,新浪微博全面封鎖微信公眾號在其平台上的推廣。看看FB、Line,再看看中國的微博、微信,再再都凸顯了自媒體方興未艾的威力,孵化培養了粉絲也造了大V。
這些社交平台自媒體群體的形成,只是這波粉絲經濟的前菜一碟,在擁有巨量粉絲的各類牛人身上,還需要更多潛力的發掘、培養以及聚焦的商業化,也就是再加工、再提煉。而中國的網路文學產業可以做為代表,這些平台提煉了新作家的發掘、培養以及版權內容的經紀。藉由更為聚焦的運作,讓作家擁有更多粉絲,明星化、商業化,讓作者的作品得到關注的最大化。
其中引起百度文學與騰訊文學爭奪的起點中文網,其點擊率甚至超遠了新華網、人民網等大型官方新聞網站,正是因為該網站旗下有著數以萬計的明星作家,其中不乏著名的大神級寫手。
根據「2013年網路作家富豪排行榜」公布的資料,唐家三少、天蠶土豆、我吃番茄輕鬆奪得前三甲,個人版權收入高達人民幣3千萬之譜,個人則是擁有上億粉絲級別的網路「大神」級別,每個粉絲貢獻一小步,就是作家以及平台的一大步,年收入人民幣3千萬,台幣約1億5千萬,這是許多傳統作家甚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達不到的地步,而這些網路大神作家的年齡多僅有2、30歲。
暢銷網路小說,除了粉絲讀者付費打賞產生的「基本」產值之外,其IP在遊戲、影視、動漫、音樂等各種產品線上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單一小說衍生的產值超過10億人民幣級別的不在少數。
完整精采內容,詳見《萬寶週刊》11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