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之鑰 抓住下一波的商機

編輯總監 盧諭緯

過去這一年,在網路及科技相關產業中,最熱門的關鍵字不是創新,而是生態圈,大至像Google這樣的巨頭,小至新創公司,每個人都說要建立自己的生態圈。

生態圈的概念源自生物學,後來被應用在商業管理領域,談論的是一家企業與客戶、供應商、主要生產者、以及其他利害關係者相互連結,共同創造價值與分享。台灣產業對此其實也不陌生,例如英特爾帶領的Wintel、台積電在IC設計產業的狀況或是鴻海,都是產業生態圈的展現。

然而過去的生態圈多半是上下游的整合,因此往往會有一個強勢的主導者,英特爾、微軟就是一個例子,新規格或版本出來,整個產業都隨之轉向。但隨著網路經濟的普及,原來的產業結構開始去中心化,形成一種分散式的連結狀態,每個企業都可能是中心主角,但也可能是幫襯別人的配角。在這樣的跨界互動新商業環境中,除了心態需要開放,落實在營運上,就需要一把打開未來世界的鑰匙,應用程式介面(API),正是關鍵。以往API多半只流傳在軟體開發,但現在已經成為商業的另一種規範與實踐。

比如一個年輕人想要開發一個電影訂票系統,為了吸引客戶,他可能需要累積一些電影相關介紹及影評,但這並不是他的主要業務,所以他可以透過API去串連《紐約時報》的電影資料庫,年輕人留住了使用者目光,而報紙也賺到流量,達到彼此雙贏的局面。

相對於國外、甚至中國的風風火火,開始形成不同的商業模式,台灣產業在這方面還沒投入太多關注,因此本期的封面故事「API經濟」,透過27個不同的企業實例,我們試著解析這樣的產業大勢,看看產業巨頭或是新創公司,怎麼樣透過創意及服務的串連,開發出不一樣的生意,抓住下一波的商機。當越多人連結,就越有價值,別害怕開放自己!


文章摘自:《數位時代》第2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