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養如「太極」,平衡為先

陰陽平衡,百病不侵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世界是由「陰陽」二氣形成,陰陽相濟、水乳交融,是為「太極」。

中醫養生理論中,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維持這個小宇宙平衡的也是「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平衡,百病不生、健康長壽。陰陽失調,外在就表現出不適或疾病。

食物也是如此,食物有其色、性、味,相宜相剋,食物養生最講究的也是平衡、和諧。食物、人體皆為太極。講究的就是陰陽調和、寒熱平衡。

 

人體是「小太極」

什麼是「陰陽」?以男性和女性來劃分,男為陽,女為陰;以上下來劃分,上為陽,下為陰。例如,上焦的心肺,若滋補,以補「陽」為多,下焦的肝腎,以滋「陰」為主,而中焦的脾胃位於陰陽交界,滋補以「平和」為主。

以左右來劃分,左為陽,右為陰;以內外來劃分,外為陽,內為陰;以人體的方向來劃分,背為陽,腹為陰;以五臟六腑來劃分,五臟為陰,六腑為陽;以氣血來劃分,氣為陽,血為陰。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什麼是「生病」 ?中醫認為,陰陽失調,就是生病。中醫養生、食療的基本原則,就是「以平為期」,以陰陽平衡為目的,一切治療的方法,都是以此為最終目的。

「陰陽」代表事物對照表

項目
代表事物 女、下、右、內、腹、五臟、血 男、上、左、外、背、六腑、氣
 

有餘而補不足,達到人體平衡

如何才能「平」呢?損有餘而補不足,就是要把過剩的、過量的物質,適當消除,缺乏的物質藉由飲食來補充。

大多數40歲以上、有生育經驗的女性,都有過類似的痛苦回憶,坐月子的時候,每天要吃大量的雞蛋,即使已食不下嚥。

雞蛋是不是好食物?當然「是」。而且確實是產後進補的良品。進補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補不足」。產婦身體虛弱,每天吃2、3顆雞蛋,是為了快速恢復體力,可是如果勉強吃得太多,就是「過猶不及」。

 

攝取不足才要補

現在很多專家、養生書都提到,喝牛奶對身體有好處,但是美國本土很少出現這種論調,為什麼?是因為東方人適合喝牛奶,而美國人不適合?答案「當然不是」。

因為客觀上,多數國人平均動物乳製品攝取不足,所以提倡多喝牛奶;而美國人喝牛奶就跟我們吃米飯一樣,體內不缺乏,所以沒必要額外補充。

 

「少吃肉」未必就健康

營養專家和醫生經常建議現代人少吃肉,盡量多吃蔬果。是吃肉不好?吃蔬果才好?也不能如此下定論。

現代人生活條件優渥,加上飲食沒有節制,肉類等肥甘厚味攝取過多,導致陰虛、內熱、脾濕體質,引發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盛行,因此提倡「損有餘」,少吃點肉。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鹽」的用量。在古代,希臘、羅馬、印度、馬雅、中國等國家,都把鹽視為神聖的物品,對健康有諸多好處。反觀現在,卻一直提倡少鹽、限鹽,難道古人錯了嗎?

在古代,獲取食鹽比較困難,普通人甚至是王公貴族,很少人能吃到鹽,而現在,鹽是極為廉價的調味品。

現代人,鹽的攝取量大多超過標準,成年人一天攝取最好不要超過6克,老人、小孩,以及高血壓患者遞減。鹽入腎經,適量吃鹽對腎有好處,但是過量就會傷「腎」。現在提倡少鹽,就是根據「損有餘」的進補原則。

 

食養遠勝藥療

一旦發現身體不舒服,人們的第一個反應,往往就是「看病吃藥」。不可否認,藥物的短期效果很強,然而「是藥三分毒」,大量吃藥容易使自身免疫力降低,即使是病患,長期服用藥物也不可取。

因此,與藥物相比,食物療法應是更好的選擇。身體好比一個玻璃杯,常溫下就是陰陽平衡的狀態,過冷或過熱,都是「陰陽失調」。

一個在冰箱裡放了幾小時的玻璃杯,和一個在火上燒得發紅、發燙的玻璃杯,如何能讓杯子快速恢復到常溫?前者加開水,後者加冰?但是如果你加入開水,或是冰,會發生什麼事?在溫度恢復之前,杯子很可能就會破掉。

「用藥」就好比是往玻璃杯裡加冰,或者加開水,雖然迅速見效,但是風險也大。醫師在開藥時,不僅要考慮到能治病,還要考慮患者的身體是否能承受藥效,即杯子是否夠堅固。

如何才能讓杯子安全地恢復到常溫?就是緩緩地將杯子放在常溫環境下,讓它自然恢復陰陽平衡,也就是「食療」。

 

食物、中藥無絕對分界

從古至今,無論治病還是病後調理,乃至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食補調養」都不可或缺。

每一種食物,對於防病和治病都有各自的功能,也就是說,這些食物和人類一樣帶有使命。雖共同生長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但因生長地域不同,因而稟受天地的靈氣,就存在有差異。

從中醫角度來說,很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材,食物和中藥並無絕對的分界,不論是五穀雜糧、蔬菜水果,還是雞鴨魚肉、海鮮,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食療效用。

我們只要根據身體狀況,依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就能發揮作用。值得強調的是,傳統醫藥對食物的認識,還表現在食物的性、色、味,以及氣化功能作用,如溫、熱、寒、涼,以及升降功能等,這是由全息﹝註﹞角度看待,和分析自然界中每一個事物。

註 全息:指生物的某一部位或器官,可以反映生物整體的狀況。

 

萬物皆為一太極

古人說:「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這是由天體運動變化規律,分析、研究我們人體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自然界存在升降規律,人體相應存在升降現象,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食物,同樣也存在此規律。

天是一個太極,人是一個太極,由人類組成的社會也是一個太極;食物也一樣,每一種食物是一個太極,所有食物又可以共同組成一個太極,就連醫生針對病症所開的方劑藥物組合,其實也是一個太極,這就是古人所說「物物一太極的道理。」

食物療法就是正確選擇食物,補足身體所需,使人體由「失衡」變為「均衡」,進而使人體始終處於太極和諧狀態。

 

文章摘自:會吃才健康 京城四大名醫 孔令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