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總監 盧諭緯
記得我剛開始入行當記者時,台灣的科技硬體產業正繁榮,我許多大學同學畢業之後的落腳處,就是竹科。那時候談到台灣的硬體,不論是從業人員或科技記者們,總是有股驕傲。也不過十來年,情勢翻轉,科技製造業從當年的先進產業,因為網路應用大爆發,也落得變成所謂的「傳統產業」,賺的是勞力財,而不是創新機會財了。
硬體真的沒有機會了嗎?其實並不是,2月巴塞隆納MWC大展之行、4月的北京參訪、5月探訪沒有諾基亞的芬蘭、6月Google開發者大會,再加上知名募資網站上,各式智慧穿戴裝置正火紅,我反而看到的是許多硬體的機會。就如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所言:「從來沒有看過硬體這麼重要。」但重點是,硬體的概念不只是產品,而是「軟體+硬體+網路」的整合服務思維。
這樣的論述,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也有越來越多廠商開始重新檢討。比如英業達董事長暨雲端協會理事長李詩欽就說:「不能再說我們筆電出多少台!」他感嘆,產業花太多時間在「今天」,應該要重視對「未來」新商業模式的論述。業界大老發聲,值得肯定。然而現實並不等人,當台灣還在努力暖身之時,深圳已經往前跑了!許多採訪對象甚至憂心忡忡地告訴我們,台灣不能再等了。
長期跑硬體的資深撰述詹子嫻,實際走訪了一趟深圳。她說,彷彿看到台灣早年竹科創業精神,每個年輕人都躍躍欲試。而且因為走過山寨之路,當外界看他們一頭熱搶進,但圈子裡已經在預判泡沫化何時來到,進而審視而為。
但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悲觀,穩定的人才、成熟的商業環境,是台灣的優勢。而且相對於軟體,硬體環節相對繁雜,處在供應鏈中,往往難得其門而入,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歐美硬體團隊,包括最近很紅的Nest,都跑來台灣設點。只是在低迷的社會氣氛下,我們忘了自己手上還是有好牌,硬體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沒有升級。如果說網路受限於市場規模,台灣不容易出頭,但現在新硬體賽局才正開始,我們別再錯過了!
文章摘自:數位時代 245期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