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周穎宗
在蔣慧仙清淡簡單的齊肩短髮裡,是一座紀錄台灣文化運動脈絡的資料庫;儲存從跨性別領域到斑斑駁駁的台灣農業發展史。
「為什麼我要講小農?不是因為小農聽起來比較浪漫,它的確有自己的基礎在;唯有支持這種小規模家庭生產,讓他們能生產資源,不用每年面對產銷崩盤,有一個比較透明有善的產銷支持系統,把傳統、在地的品種與耕作智慧保留下來。」
鮮明清朗的聲音,用清晰的口條語句,瘦削清麗的蔣慧仙將這些年來觀察到的農業縮影立體描繪,敘述著宜蘭因農地買賣,水泥建築在田地裡像生瘡般棟棟聳立的疤痕,或是泰國米之神決心找回屬於自己土地的原生水稻品種,企圖擺脫跨國種子公司控制,讓當地農民學習不使用化肥農藥來耕作。
蔣慧仙經歷黑白新聞週刊(新台灣新聞周刊前身)、破報的黨外、邊緣議題洗禮,她是二○○○年催生《誠品好讀月報》的文人主編,該刊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出版品之一,也是與汪文豪、莊惠宜、馮小非、蕭名宏、楊偉林等人共同創立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的辦報人。
短短三年,上下游新聞媒體以「揭開假米粉真相」系列報導、「埔里小農與瓶裝水工廠的戰爭」榮獲卓越新聞獎與台達電能源氣候特別獎,現為果力文化出版社副總編輯的她,論述的語言總帶著歷史長河,不知不覺將我們推向過去的關鍵時刻;九二一大地震重創南台灣、莫拉克風災小林村滅村……這些屬於台灣人的共同創痛,將會以各種方式默默影響好幾代的我們。
時間回溯至一九八八年的五二○台灣農民運動,當時尚在輔大攻讀研究所的蔣慧仙初步意識到;抗爭的都是上年紀的老農,他們為什麼要上街頭,他們要訴求什麼,「那比較像是知識上的關心,真正開始接觸農業是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九年,台灣的農業困境與政治、環境、經濟問題掛勾,如同打結的線團,在舉步維艱中前進。
「中部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地方,但農村衰微、農作物產銷失衡,人口外流、老化的情況下怎麼重建?中寮的柳丁就是明顯的例子,馮小菲、莊惠宜當時也投入重建,這都跟後來上下游的創業有關;從友善方式去重建,輔導農友改作有機,接觸這些議題之後,我發現農業距離自己並不遠。台灣是由許多小小的農村撐起來的,只是我們過度強調經濟的追求或貿易。」
唯有讓農村找到自己的生計,並建立起網絡關係,是當時重建的目標,蔣慧仙從自身的歷練中,從文化角度去關心與實踐。
「那是第一個從自己的生命經驗裡做實際的連結,除了做有機轉種之外,努力幫農友做銷售,甚至開發農產加工品,是一個很有機會又富有可能性的做法。做這些事情,勢必要拉動許多在地人來共同參與,然後就會發現,其實農業好活潑!」
言談間並不難發現,在她樂觀自然的笑容裡,其實是將開創冒險性格作到縝密的細水長流。從《誠品好讀》的創刊到停刊,從上下游在極短時間內所累積的媒體影響力,笑說要用各種手段包裝議題的蔣慧仙,一次次的出手都切中社會現象的命脈。
「《好讀》是閱讀文化雜誌,但我們強調它是真實紀錄台灣社會發展,議題必須跟社會的潮流或現象,在大家尚未意識到的情況下,採訪整理把它呈現出來;因此我們談可愛力量大、談台客文化或周星馳現象、也談中國新浪潮,我們會有清楚的問題意識和具體的議題,不只談運動性或消費文化。」
因為要談的還有很多,也因為新鮮好玩有趣,所以忙碌爆肝還要繼續做,即使在叫好聲中,高層決定讓《好讀》停刊也無法鬆懈蔣慧仙探尋趨勢的步伐。
離開好讀的她,在心中慢慢構思一種新興媒體平台的可能,「《好讀》是公共財,就像吳清友先生說過,誠品書店是台灣社會的集體創作;許多作者無私的為我們寫稿,當時我希望的是將好讀內容數位化作為資料庫,但涉及人力、成本,很遺憾這件事情沒做成,但也開啟我要做線上平台的想法,不依靠大資本、大團隊與廣告發行,當時我就決定,不再被這些事情所箝制。」在她神情裡看見豐碩的精神紋理,與夥伴創立上下游新聞市集。
「我的核心價值是探索永續,模式是自聘記者做深度調查,保持新聞獨立性,開放內容平台,匯聚更多人來關心議題,擴大群眾的參與基礎,並且透過開發小農商品販售。既可解決產銷問題,同時也有合理的收益來支持新聞平台,雖然辛苦,但上下游做的很認真。」
就在上下游網路媒體經營出色之際,蔣慧仙又尋思著籌辦果力文化,主導出版與友善農業、自然環境、文化創新相關等優質叢書。「台灣在農業與社區培力有些很積極的案例,我希望透過出版去呈現這些價值與故事,像《小農復耕》這本書。」
蔣慧仙不用雙手務農,卻與殷實的農人無異,實實在在耕作於文化觀察與實踐,用深刻思維為台灣的農業種下清涼菩提。
「我只能做自己相信跟想做的事情,重點是提醒自己我是一個公民,唯有透過每天真實的生活經驗,去開放與他人互動,去攝取養份,你會慢慢知道你是誰,你相信什麼, 你要選擇什麼價值。」
圖文摘自:潮人物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