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移的秘境有「移動國土」之稱的外傘頂洲,是目前全台灣面積最大的離海沙洲,它的形成不過就是最近兩百年的事,再加上環境及人為的關係,造成它不斷的移動消長,但這個會移動的國土看似荒蕪貧脊,在早期不但有高達上千的居民住在這裡,還有軍隊駐紮此地,如今卻面臨可能會消失的命運。 |
外傘頂洲的身世溯源北端位在雲林口湖鄉的外海,呈現45度角向西南延伸到嘉義東石外海的外傘頂洲,目前看起來似來有比較多的部份是位在嘉義的縣境,但早期卻是不折不扣的雲林外海沙洲,只是近年來因環境及人為的關係,造成了沙洲不斷地向南飄移,其間還曾一度造成嘉義縣與雲林縣為了外傘頂洲的歸屬問題而僵持不下,最後是因為有研究報告指出,面積不斷縮小的外傘頂洲不久之後將會消失不見,才讓嘉義縣放棄了爭取這個即將消失的國土的意念。 事實上,外傘頂洲的形成也不過就是最近兩百年的事,在荷領時期現在的口湖鄉還是一大片的離岸沙洲及瀉湖,是原住民族中洪雅族南社的活動場域,並不適合居住及開發,到了十七世紀初期,顏思齊及鄭芝龍等人曾在今天的北港登陸,並設了十個山寨,算是開啟了漢人與雲林地區的第一次接觸,早期因這裡是一大片的瀉湖,所以被命名為象苓湖,或稱為象鼻湖及樹苓湖,明鄭時期屬尖山堡所管轄,實施屯墾制,並大量招募漳泉人士來此開墾,開啟了雲林地區開發的契機。 明鄭時期的雲林地區歸屬天興縣所管轄,清朝康熙時期的1683年改制由諸羅縣所管轄,後在1787年時改諸羅縣為嘉義縣,一直到了1887年台灣建省之後,雲林縣才從嘉義縣之中劃分出來,當初會定名為雲林,是因為當時的縣治設在竹山鎮的雲林坪。日治時期雲林地區曾幾度分屬嘉義縣及台中縣所管轄,一直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在1950年時進行全台灣的行政區域重劃時,才又分出了雲林縣。 雲林縣境內的口湖鄉早期因為是瀉湖及沙洲, 不利於居住及開發,造成了這裡雖是鄰近濱海,卻是雲林縣境內開發較晚的區域,一直要等到濱海沙洲及瀉湖逐漸陸化後, 才有先民進入開墾,而外傘頂洲也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的。 口湖鄉在開墾初期形成了口湖、下崙、金湖以及椬梧四大聚落,外傘頂洲就是歸屬於金湖聚落的活動區域,金湖這個地名早期稱為新港, 到了日治時期改稱下湖,後來才又改稱為金湖,從它的地名演變,也多少可以知道這個區域的環境變化,最早這裡就是個濱海的港口,後來瀉湖的面積逐縮減陸化後,成為瀉湖下方的一個區域, 至於金湖這個名稱,據說當年嘉慶君遊台灣時,曾因躲避風浪來到此地登陸,事後賜名為「金」, 而有金湖之稱,不過事實上嘉慶皇帝並沒有來過台灣,這個說法顯然只是民間穿鑿附會之說,卻也增添了金湖聚落的傳奇性。 現在的金湖聚落被劃分為港東、港西、台子以及成龍四個村落,而外傘頂洲就是歸屬台子村所管轄,至今外傘頂洲上尚存有四戶的門牌號碼,分別是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蚶寮126-101號、151號、181號及201號,可見得早期的外傘頂洲與金湖聚落的往來頗為密切。 |
![]() 左:利用專用的挖蛤工具,體驗在沙洲上挖蛤的樂趣。 |
飄乎不定的離岸沙洲在舊時的瀉湖逐漸陸化後,形成了新的海岸線,而外海也開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沙洲,曾被命名的沙洲從北到南依序是統汕洲、萡子寮汕以及最南端的外傘頂洲,一般認為這些沙洲的形成,是因為早期濁水溪的主流經由北港溪以及西螺溪入海後,帶來大量的泥沙堆積而成,同時也因為這裡的海底地形正處於雲彰隆起與澎湖水道交界之處,都有助於泥沙在此地大量的堆積而形成沙洲。 不過這樣的環境在1911時出現了變化,當時的日本政府整治了濁水溪,將其主流取道自西螺溪出海,而截斷了北港溪使其成為獨立的水域,在少了濁水溪的泥沙補充之下,北港溪所攜帶的泥沙大量減少,致使雲林外海的沙洲開始消退,其中最明顯的就屬最北端的統汕洲了,它不但開始出現明顯的飄移現象,還被海水沖破截斷成許多的小沙洲,最後終於在1954年時完全消失在海平面上,變成一個潛沙洲。 如同統汕洲的情形,如今的外傘頂洲也面臨了相同的困境,它的形狀不僅從早期的外弓形變成現在內凹形,近年來還以每年平均約100公尺的速度向東南飄移,面積也在逐漸縮之中。 雖然現在的外傘頂洲面臨了許多的困境,但早期仍是風光一時,因為它在口湖鄉的外海形成一個帶狀形的沙洲,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防波堤,將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隔離在外,將平靜無波的海水留在沙洲之內,讓這裡成為一個良好的養蚵海域,也造就了口湖鄉養蚵業的榮景,而這樣的情形在外傘頂洲飄移到嘉義的東石外海時,也有相同的狀況。 甚者每到農曆的二、三月份,正逢鰻魚與虱目魚苗的汎期,因為外傘頂洲所形成的獨特海域環境,總是吸引了上千的漁民在此作業,在沙洲上所搭設的漁寮更有高達數百間,為了管理漁民的作業,當時的政府還曾在沙洲上設置檢查哨,並有軍隊進駐。因為外傘頂洲海域的特殊性, 在1914年當時的日本政府首次在沙洲上建了一個燈塔,最初的高度為15公尺,使用五等電石氣閃光燈,亮度可達800燭光,每2秒閃一次。 外傘頂洲有著迥異於台灣本島的沙洲環境,在這樣獨特的環境之下,所演伸出來的文化也有其獨特性,如設在沙洲上的這座燈塔,就採用了與本島燈塔完全不同的設計,它是唯一使用鋼架結構的燈塔,又因為沙洲飄移與海水浸蝕的關係,造成這座燈塔曾經六次的傾倒,再經歷了七次的重建,也創下全台燈塔重建的紀錄。 要在沙洲環境上搭建房舍也相當不容易,在這裡的房舍稱為竹篙寮,因為沙洲堆積的效應,在搭設竹篙寮之初,都會將房舍離地架高約二層樓高,以減緩房舍被沙堆掩埋的速度,以竹子搭好的房舍還要禁得起冬季時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所以在竹篙寮的迎風面都會舖設保麗龍板,一方面質量輕,一方面又可阻斷強風的吹襲,形成了相當獨特的沙洲房舍景觀。 這麼一個年輕又會飄移的外傘頂洲,有著全然不同於台灣本島的發展史,其獨特的文化景觀也與台灣本島迥異其趣,下次再來到外傘頂洲時, 除了大啖香甜可口,飽滿肥美的鮮蚵之外,不妨多觀察一下這個獨特的沙洲世界,體驗這個離岸秘境之美。 |
![]() 左:從嘉義的東石港搭乘竹筏約四十分鐘即可到達外傘頂洲。 |
圖文摘自:愛台灣旅遊誌7月號 No.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