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的二元平衡性 |
申元華 著 |
哲學史的進化 |
哲學史既然是一種合理的實在,那麼哲學就必然像事物一樣會出現進化發展,即從低級的哲學觀念進化到高級的哲學觀念;由簡單的哲學體系進化到複雜的哲學體系。至於是怎樣進化的,我們只有從哲學觀的始祖 — 一元論開始。 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基本上是一部一元論哲學史。在這期間雖然也曾出過像璜. 路易士. 斐微斯 (1492 ~ 1540年),勒奈. 笛卡爾 (1596 ~ 1650年),柏格森 (1859 ~ 1941年)這樣一些二元論者;以及一些不完全的二元論者,如畢達哥拉斯、康德,他們都曾想用物質有與精神無的同時存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但由於哲學史還處於萌芽的不成熟階段,所以他們不是失敗就是沒能形成一個持續而強盛的二元論學派;也就是沒能戰勝和取代一元論對哲學陣地的占領。當哲學的歷史發展到今天,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改革的進步,傳統的一元哲學會不會被二元哲學所替代?也就是說,二元論是否是一元論進化的未來實在?一元論的陣地會不會被二元論者所占領?人們的思維習慣會不會由一元觀念進化為二元觀念等哲學進化效應問題?只有比較才會獲得真理,人們總是通過對差別的認識來獲取真理,所以我們必須分析一元論與二元論的本質差別。 如果有人說“一元論是反映哲學,是矇昧哲學”,那肯定要引起一元論者的憤怒,但實際上這話卻是真的。由於精神和物質最根本地體現著宇宙的本質,這兩種水源也就必然要在實體上形成有與無的概念,即物質以實體的概念印記在一部分智者的頭腦中;精神以虛無的理想概念感覺在另一部分智者的觀念中。這就形成了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對立,但又是互相不可缺少地互相依賴著。它們都只忠實地反映著存在的自為的一方面。由於他們對自我印象的忠誠,所以他們孤獨的雙方都拒絕引射對方的光芒。這就造成了一元論哲學的營養不良環境。並使其患上了“色盲”症。一元論者由於雙方都患了“色盲”症,所以他們要麼是只看到洞穴裡的一段影像,或只摸到一片石頭就盲目地叫囔著自己發現了真理;知道了存在;明白了運動的規律……這都不過是患哲學營養不良症的幻視幻覺;這種情況,我們稱其為“單一哲學綜合症”。 一元論雖然有這些無法克服的弊病,但它終歸還是哲學史上的一塊里程碑。要知道,多細胞的機體還是由單細胞進化而來的,所以說一元論哲學應是哲學史上的初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個必然過程。因為認識事物總是由表及裡,由此至彼此地逐步過渡,由一元而二元地進化,這就決定了一元哲學的低級性和簡單性。雖然現在還沒有更高級的哲學體系替代一元哲學,還沒有更有名望的哲學新星使黑格爾、費爾巴哈黯然失色,但哲學史的長河並沒到頭;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只不過是這條哲學長河的源頭。 |
新哲學體系出現的必然性 |
從哲學史上看,曾經有不少人創立過哲學體系,這些體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合理的,也能夠存在下去;但隨著社會的演進,科學的發達,這些舊體系都一個個地被比它更新的體系所代替,而新體系的大廈往往又是建築在就體系的廢墟上。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否是新體系出現舊體系衰亡的時代?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認識論的觀點來看,人們認識事物總有一個進行比較的階段,最後才能做出正確的結論。整個哲學史就是一部反映人類認識事物、比較事物的歷史。現在人們已對認識的觀念相對地比叫了兩千多年,經過這段細緻而漫長得比較後,人們發現,對於這兩種極端的意識觀念,實踐證明是誰也消滅不了誰,誰也離不開誰,各自的對方都是自我生存的條件,否則就要出現中世紀的那種哲學危機,即只有一種病態的唯心論哲學。為了彌補一元哲學的不足和使兩種觀念進行和諧共存,唯一的辦法就是用二元論哲學取代一元論的狹隘哲學;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當我們回顧哲學的漫長歷程後,就發現哲學經過兩千多年的二元對立運動後,現在正處於平衡的最好階段,這就為二元哲學的壯大創造了條件。笛卡爾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哲學觀念上極不平衡的時代;那時的唯心主義處於絕對的優勢,再加上人們還沒有從經院哲學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致使二元論哲學不能取得勝利。儘管這樣,笛卡爾還是被廣大哲學家公認為近代哲學的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