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藥860億美元商機重大突破

剛取得專利的金肽技術以人類細胞取代動物細胞,進軍全球蛋白質藥市場

◎姚君達 CSIA

上期(1052期)週刊以「2014年6大趨勢選股法」為主軸,其中邁向黃金第3年的生技產業,許多公司的臨床進度、多方布局即將進入開花結果階段,期待搶進2012~2015年專利藥密集到期後的大商機。據統計,2013~2020年9成以上蛋白質新藥專利將到期,釋出商機高達860億美元,學名藥、生物相似藥市場規模成長強勁,尤其保有高利潤的生物相似藥更值得特別關注。包含奇異、三星、LG、Celltrion…等國際企業也紛投入,國內則以東洋集團旗下永昕(4126)、東曜;中天旗下泉盛(4159);台耀(4746)子公司台康;及潤泰集團為代表。



「金肽-表達載體技術」突破蛋白質藥具抗性缺點

蛋白質藥(biologics)顧名思義是以生物為基礎,利用基因工程、細胞培養、融合瘤等技術取得蛋白質、荷爾蒙、生長激素、單株抗體…所製成之大分子藥物,相較小分子的學名藥在實驗室即可合成出相同分子結構的藥物,蛋白質藥生產過程穩定度較難控制,具高門檻,因此蛋白質藥較難被仿製,往往也保有較高的市場價值,縱然專利已到期。

傳統以哺乳類細胞(CHO:中國倉鼠卵巢細胞;BHK:幼倉鼠腎細胞)製造蛋白質,利用染色體基因擴增技術,增大細胞之蛋白質產量,但傳統方式依然存在不可靠性、低效率2大缺點,因此量產時間平均長達1年,頗為冗長。此外,細微蛋白質結構、化學修飾與人類天然蛋白質有較高的相異性,這會導致人體有可能產生排斥性、不良免疫反應,致使藥效打折扣。

由國人林景太博士研發之「金肽技術-表達載體」(Expression Vector with Enhanced Gene Expression Capacity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使蛋白質藥能有效量產於「人類細胞」,「人類細胞」也因此得以取代「傳統動物細胞」生產方式,使免疫反應副作用更低、藥效更佳、施用劑量更少。2013年9月,「金肽技術-表達載體」於美國、歐盟、中國大陸…等國陸續專利獲准,促使全球生技製藥邁入新里程碑。


完整精采內容,詳見《萬寶周刊》1053期,全國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