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學是對生活意義與行為規律的理論化解讀,其目的是讓人們認識生活、理解生活而使生活變得輕鬆與幸福。
社會發展至今,我們取得了巨大的物質與技術進步,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然而,最重要的、對生活與人本身的認識還存在嚴重的不足。
如生活的意義與幸福的實質是什麼?人與人、人與環境在發展中的關係如何?人類的最終歸屬是什麼?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認識生活中的這些基本問題,我們的行為就會盲目,生活就會感到迷茫。
當然,這不是說人們不重視生活的這些基本問題,而是指這種重視不夠,思想與理論性不強,於是更多的是片面與表面地看待問題。
如經濟學不是從人的一般行為規律與對生活的系統理解出發,而是關注表面的市場行為與孤立地分析人的物質情感,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些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東西,像效用與財富、價值與成本等,結果只能是讓人產生更多的疑惑,思想也變得更混亂了。
又如“國學”,它是對以生存與秩序為特點的傳統農業生活的反應,儘管其成功的生活解讀一直被人們所喜愛,但由於其存在時代的局限性,更談不上理論,於是,這些過去的東西我們只能作為一種文化欣賞與啟發,如果人們想以此來解決當今的生活與發展問題,就只會是一廂情願的事情,並因轉移了我們對現實問題的關注而使問題更難解決。
這的確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生活是人人都在談、都在思考,也進行了各種理論分析,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還有傳承的國學等,但直接以生活為對象的理論思考卻是一片空白,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注意:生活有無特定的規律?能否建立讓人們能有效掌握的生活理論而不是迷茫於各種眼花繚亂的知識中?
顯然,任何事物都有需要我們去發現的特定存在形式與變化規律,且自然科學的發展在於實驗與實踐,而生活理論產生於對生活的感悟。在生活理論的探索中,我們不可能從現有的知識中找答案,而必須重新站在現實生活的地平線上,靜下來觀察、思考與歸納。
生活需要思考,更需要理論,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對生活進行解讀,毫無疑問這是可悲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有效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