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世界級的美食之都

2010228日對成都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天,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吃耍之都,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的稱號,是亞洲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城市,目前全球唯三城市獲此榮耀(除四川成都外,還有哥倫比亞的波帕揚、瑞典的厄斯特松德),代表著成都美食不只是產業,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全民運動。此項評比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4年發起,目前是全球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層級最高的非政府組織。

策劃/主編 蔡名雄


「文化力」是拔尖認證之鑰

要獲得這樣的殊榮,除了要滿足屬於現代發展的指標,如城市中心地區要有高度發達的美食行業;要擁有活動積極的美食機構、大量傳統而優良的餐廳和廚師等,這在成都一應具全,而且發展得相當快速而創新。其次還要有對美食的熱情,如舉辦過美食節、烹飪比賽和相關獎項等活動;尊重當地傳統產品的生產環境與

工藝,注重並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提高公眾對傳統美食與相關活動的關注程度,在烹飪學校也要有關於傳統烹飪和保護烹飪方式的多樣性課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擁有許多特有的傳統烹飪配料,即使在工業時代、科技進步情況下成都依然延續著優良的傳統烹飪理念、方式和方法,還有四處散佈的傳統食品市場和活力十足的食品產業。

最後一部分可說是成都取得「美食之都」稱號的關鍵,這部分簡單的說就是文化力,如東京等知名城市未能獲得次殊榮,多因缺乏這個部分。生活、飲食傳統是許多現代化都市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一直有意無意的漠視與摧毀的部分。然而,成都何其幸運,有著強而有力的大批好吃嘴成都人做後盾,加上成都餐飲市場的老闆們多喜好傳統文化,讓成都在建設發展之餘依舊保有強而有力的文化根。如成都擁有「龍抄手」、「盤飧市」、「陳麻婆豆腐」等二十四個中華餐飲老字號,傳承近四百年的郫縣豆瓣廠「紹豐和」,第一個菜系博物館「川菜博物館」,旅遊、飲食、文化合一的「錦里一條街」、「文殊坊」、「寬窄巷子」等。

也因為成都人的愛吃,許多朋友到了成都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只要說起川菜,問起美食等吃的問題,每一個成都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是津津樂道,如數家珍。簡單的說,您到了成都一定可以知道哪裡有好吃的、好玩的,但唯一的缺點就是信息量會大到讓您無所適從。因此,這裡將為大家做一個有系統的說明,並按區介紹特色火爆餐館,讓您在有限的時間嚐盡無限的成都風味。

左 :成都印象-九斗碗。 右上:傳承近四百年的郫縣豆瓣廠「紹豐和」。
右中:成都火鍋從鮮香滋補到紅亮麻辣一應俱全。
右下:羊西線上的「一品天下」美食一條街。


川菜的肢幹與靈魂

川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四大菜系之首,一直以來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名。據史書記載,川菜起源於古代的蜀國,自秦朝將四川蜀地納入中國版圖之後,成都逐漸成為此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加上幾次的大移民,使川菜南融北會,發展上就更為有活力。到了元、明、清長時間定都北京,從省外入川的官吏也跟著增多,大批的京城或是省外廚師來到成都,而後經營起飲食業,使川菜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逐漸成為主要地方菜系。加上清朝初年,辣椒傳入四川,為現代川菜添入了關鍵的元素。到了二次大戰期間四川成為相對安定的大後方,再次吸納了大批的省外民眾和廚師,促使川菜快速的現代化,戰事結束後大量移民回鄉為川菜普及化奠下基礎。

四川美食的風味沿著長江分布,分成川西的上河幫菜,以成都、樂山為代表,又稱蓉派,以小吃見長,菜肴相對比較清淡,傳統名菜較多。川東的下河幫菜,以重慶為代表,又稱渝派,以家常菜為特色,菜式親民,偏好麻辣,多有創新名菜。川南的小河幫菜,以自貢、內江為代表,又稱鹽幫菜,因早期為富有的鹽商聚集地,所以成菜大氣,講究食材與烹調技藝,多高檔名菜。

就因四川強調「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強調一餐吃下來不只是有滋有味,更重要的是菜與菜之間要濃淡相間、互相調和、互相襯托,讓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口感)、有如洗三溫暖般舒暢,不會因單調而疲乏。所以辣椒、胡椒、花椒、豆瓣等辛香料就成為主要調味品,用以變化口感,卻不是一昧地追求刺激,很多時候是為了香氣,可以說川菜沒了香氣這一靈魂,

所有滋味都是貧乏的。

為此,川菜味型就發展的極為豐富,濃烈到清淡的分布相對均衡,歷來有「七滋」(甜、酸、麻、辣、苦、香、鹹),「八味」(乾燒、酸辣、麻辣、魚香、乾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烹調出的菜點無一不是膾炙人口。目前歸納出麻辣類、辛香類、鹹鮮酸甜類等三大類,再細分出二十四種味型,成為一套川菜風味烹調的標準。常見的味型除上述八味外,還有如麻醬、蒜泥、鹹鮮、芥末、紅油、糖醋等各種味型,也都再細分出各種程度的延伸風味,達到了「百菜百味」的要求。



吃在四川,味在成都

成為國際美食之都的成都,目前估計有三萬多家的酒樓、餐館遍佈大街小巷,來到成都,不用擔心找不到好餐館。成都餐飲行業在1980年代以前與沿海城市相比是相對的傳統,形成了本土川菜、火鍋十分繁盛的同時,外來菜系乃至外國菜卻凌駕其上的特殊局面。在一陣刺激後,1995年起,成都餐飲可以說是跳躍式的發展,目前餐飲市場之火爆可以說已經成為中國第一,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授予「美食之都」的稱號就是最佳的證明。也因此您只要在市區內幾條重點美食街轉一轉,呼吸一下那裡的空氣,您就能體會「吃在四川,味在成都」的激情滋味。

因都市功能發展的特性,形成南富、西貴、東樸、北雜的成都人聚居型態,美食街也依這樣的特性分布,形成許多各具特色的美食街,西有沙西線(沙灣路西延線)美食一條街、羊西線(羊市街西延線)美食一條街、杜甫草堂餐飲娛樂圈(包括琴台路、錦里西路、芳鄰路和青華路)、府南新區火鍋一條街、武侯祠大街、雙楠美食區,往南走有玉林路——中華園美食區(桐梓林路)、科華路——領事館路美食街、人民南路南沿線休閒餐飲一條街,往東則有望平街美食區等。而北邊為成都對外的旅客、貨物出入口,出入較雜而未能形成有較明顯特色的美食集中區,多分散於大街小巷。

左上:龍抄手–鐘水餃。 右上:寬巷子3號–密製醬香雞丁。
左下:食里酒香–紅燒野豬肉。右下:陳麻婆豆腐店 - 尖椒雞。
圖/文 來源:成都火爆餐館《川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