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選擇決定職場下半場的運行軌道 |
文/ 許智雄 |
十年前,三十出頭歲的周先生,是位曾在雜誌業界最大出版社出版集團的發行通路部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就在三十七歲時候開始對未來感到憂心,雖然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但雜誌業的衰退是整體性的,因此他開始審視自己的未來十年的生活與型態,同年因為太太身體舒了狀況讓他做了人生很大的決定,離開他工作職場的舒適圈,轉而從基層保險員做起,短短三個月就當上主管職,一年內年薪已經遠遠超過以往的收入,更重要的他賺到陪伴家人的時間。 同樣在三十七歲那年,知名作家戴晨志毅然辭去世新大學系主任教職,面臨中年轉業的危機。那時,沒有了系主任的頭銜,也沒有了固定收入,沒後路可退的狀況之下,只能靠寫作、演講賺錢。他說,只要平時不斷累積實力,堅持「信念造就一生,堅毅成就美夢」,靠志氣不靠運氣,這樣自己隨時都可以再出發。現在則是暢銷書作家,國內外演講邀約不斷。 |
|
失業是個很嚴肅的問題,第一步要做的是列出自己具有競爭力的價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出對於自己的SWOT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然後放大並增進自己的優點與機會,並縮小與降低自身的劣勢與威脅。 知道如何駕駛後 還要選對軌道 美國經濟學家Paul A. David在一九八五年提出一個路徑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他舉出一個有趣的例子:QWERTY型鍵盤,這種鍵盤在技術上並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卻牢牢占據了市場。實際上,Dvorak於一九三二年申請專利的DSK鍵盤輸入速度最快。David認為:由於某種原因,QWERTY型鍵盤使用人數占了優勢,那麼,由於其它類型的鍵盤術數量上較少,考慮到硬體、軟體的兼容性,其它使用者會在選擇打字時(鍵盤是由打字機演化而來)選擇QWERTY。這樣,QWERTY型鍵盤逐漸占據了整個市場。David把這種狀態稱之為「鎖定」。後來的鍵盤雖然在技術上比之先進,但為時已晚。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 這跟求職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當你選擇進入某一種路徑,就會開始對於你的選擇路徑產生了依賴而無法脫離,我們的求職過程也是如此,一個人剛出社會的方向還不確定先花點時間摸索,會大膽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上個月當企劃、這個月當行銷然後過幾個月轉業務。但中年求職並不相同,通常都是在某個行業待很久對於這個行業有依賴,有人脈同時也應該有合不來的人;中年的尷尬在於礙於輩份很難在同業間從頭做起,過去的薪水和職位反而因為慣性而成為求職阻礙。 路徑依賴提醒著目前在職者,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個路徑,就失去了其它的機會成本,因此在選擇每一個路徑時,都需要審慎考慮自己的下一個路徑要往那邊走。 人生的第二幕:考驗才正要開始 很巧的另外一部電影《亞當等大人》也在討論中年人的議題,但卻是用美國式的喜劇方式演出。這部片描述主角畢業後,因參加中學時期籃球教練的喪禮,和昔日籃球隊友重新相聚在一起。這時五位中年隊友的大叔生活,已各有不同的景象,其中凱文詹姆斯在片中飾演艾瑞克。他在喪禮中高調得開著凱迪拉克,晚間又拿出信用卡付大夥的費用,殊不知艾瑞克是要掩飾自己已經被資遣,不想在朋友之間丟臉。「艾瑞克基本上是個好人,他想要假裝自己混得比實際情況好,但事實上,他根本不需要在自己的麻吉前面偽裝,最後,他終於了解,他只要當他自己就好,其他人都會來幫他。」 最後當她坦白告訴朋友之後,反而獲得朋友的支持合股去創業,這部片子雖然用喜劇去包裝,但很多橋段卻頗值得回味,其中一句台詞就是:「人生的第一幕充滿新鮮和驚奇,但人生的第二幕才是考驗的開始。」 成功的人也會在中年感到困惑 電影是用輕鬆的方式看待中年,但在精神醫學領域中,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艾瑞克森醫師(Erikson)所提出的人生發展階段論;隨著年紀的成長,他試著將人生的發展分成八大階段。中年得這個階段,是艾氏所分的第七階段,他稱之為:「豐饒對蕭條( Generativity versrs Stagnation )」,在這個階段中,重要的人生發展目標是:養育小孩,引導新世代,創造及利他。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中年人跟年輕人一樣還要常對自己感到懷疑,但也因有這種能力,所以還是有改變自己的潛能與動機面對困境尋找解決方式。但是負面的自我形象與想法,並非只存在於一事無成的人,在所謂的成功社會人士,(如電影當中的男主角演的是知經紀人),也可能或感覺得自己為了成就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
中年轉職的壓力管理,可以從下列方向著手: |
文 來源:創OWN 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