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圖書館的創建與管理 |
編著/ 蔣祖宜 |
![]() 左圖:民國三十年在重慶時,蔣復璁(中)與國立中央圖書館同仁合影(右一為曲萬里先生) 右圖:重慶兩浮支路的中央圖書館館廈,抗日戰爭中期以中英庚款建成 |
![]() 左圖:蔣中正為重慶興建的中央圖書館題款 右圖:民國二十二年,蔣復璁在南京成賢街創辦的中央圖書館 |
篳路藍縷,籌創中央圖書館 |
在朱家驊、王世杰先生的支持下,父親於民國二十二年創辦國民政府的中央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歷任館長三十餘年,一生在南京成賢街、重慶兩浮支路、臺北南海路建造了三座標準館廈,並請蔣中正題款「國立中央圖書館」。 辦館的意義有三點:一為集藏全國文獻,二為購備各國重要典籍,三為建設全國示範的圖書館;且在北大恩師胡適的指點下,收集歷代「官書」建立檔案庫,又搜購秘笈孤本及珍稀的佛經、敦煌寫經,收藏居延漢簡三十枚、甲骨文若干片,使中央圖書館有了古代的文書古物,另外還附建一座印刷廠(在南京淪陷時遭日軍搶占破壞殆盡)。 中央圖書館籌創之初,教育部撥交遜清學、禮兩部圖書館檔案( 四萬六千餘冊) 及國學書局印刷設備,作為發展基礎。當時籌備處並無固定預算,人員經費均感不足,幸而北大老師朱家驊先生此時兼長教育、交通二部,暫由交通部按月輔助兩千元支應一切。直至民國二十二年七月,國民政府行政院始核發正式預算,推展各項業務。在此艱困環境下,父親一本振興圖書館事業、傳揚中華文化之初衷,以自力更生之精神謀求發展。籌備期間,為奠定中央圖書館未來發展基礎,實施以下舉措: |
一、接辦「出版品國際交換處」,促進交流文化 出版品國際交換制度始於一八八六年,各國於比利時訂定的一項國際協定。內容為:各國約定於國家內設立交換中心,推動出版品國際交換事宜,以促進文化交流。民國十四年,該中心劃歸中央研究院辦理,更名為「中央研究院出版品國際交換處」。民國二十二年四月,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成立,由父親接洽,並獲中央研究院及教育部同意,交換處移由中央圖書館接管其業務。七十餘年以來,中央圖書館與一百三十餘個國家建立出版品交換關係,對等交換各國書刊,對於館藏之發展大有裨益。 二、修訂《出版法》,蒐集全國圖書文獻 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行政院召開《出版法》審查會,父親代表出席,力主在《出版法》中增列,若有圖書出版,須送繳中央圖書館一冊,俾國家圖書館得以完整典藏全國出版品,有益於文化之保存與傳承,該建議獲得各方支持並通過。《出版法》屢次修正呈繳制度,以配合國家圖書館之發展,亦作為編輯國家書目的依據,早在七十年前父親就已有此遠見,令人敬佩。 三、影印《四庫全書》,發揚中華文化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在清乾隆時編纂,始於一七七二年,經十年編成,共收錄古籍三千五百○四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四庫全書》的纂修,由乾隆帝欽定最信任的大臣紀曉嵐全權負責,始事於清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至四十七年編校竣工。計收書三千四百六十萬種,凡七萬九千餘卷,裝為三萬六千餘冊,集我國古代著作於一編,實為空前之巨制,東亞學術文化之寶藏。其書先後抄善七部,分置南北各地。儲藏熱河行宮(今北戴河避暑山莊)曰文津閣,儲於故宮博物院者曰文淵閣,儲於圓明園者曰文源閣,儲於盛京瀋陽者曰文溯閣,合成北四閣;置於揚州者曰文匯閣,置於鎮江者曰 文宗閣,置於杭州者曰文瀾閣,號稱南三閣。其中之文匯、文宗二閣書,毀於洪楊之亂(太平天國),文瀾閣亦佚逾半,文源閣書則悉燼於英法聯軍入侵之役,僅完者,惟文淵、文溯、文津三閣而已。姑無論清高宗賜令纂修《四庫全書》之動機如何,四庫之內容實為中國文化精英集成,為學者所推崇。 民國二十二年,父親接掌中央圖書館籌備處,適文淵閣四庫全書移存上海,乃建議政府選擇其中珍本影印,以弘揚中華文化,並可利用版稅贈書和國外交換,充實館藏。本案經行政院通過,並延聘目錄學者襄助選目,由商務印書館進行攝印,共選印二百三十一種,計兩千冊,皆流傳稀少者,書名為《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自民國八年以來,影印四庫之議,共有六次皆以卷帙浩繁、所費昂貴而未成事實,而在父親主持推動下,第七次得告實現。在臺灣,四庫珍本賡續印行,共出版十五集,得書一千八百七十二種,一萬五千八百三十二冊,已逾全書之半。民國五十四年,父親出掌故宮博物院,曾提報故宮常會,通過後,續交商務印書館影印藏文淵閣四庫全書,以竟全功。 四、集藏方志、官書 中國歷史悠久、國土廣大,各地區的地方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如清朝即修過三次《大清一統志》。梁啟超先生特別重視,並稱頌近代的章學誠先生為地方誌的奠基者,故中央圖書館自建立時起,一直大力收集。目前兩岸圖書館皆有豐富的地方誌收藏,而外國也因欲瞭解中國等各種原因,在侵華的過程中曾廣為收集或派人前來大量收購。我國方志流散在世界各國的數量驚人,估計幾乎有一半流落於海外。此外,政府的出版品、各部的公報等稱「官書」,也是很有價值的文獻,故持之以恆地盡力收藏。 |
圖/文 來源:蔣復璁 先生傳記 中華瑰寶的守護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