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嚴格講起來,位在苗栗的明湖蘇堤並不是一個新的景點,它是位在明德水庫裡一個新闢建的休閒步道,再加上今年才通車的環湖橋,完成了明德水庫的環湖工程,讓這個老景點有了新風情。 |
text/photo﹣趙立偉 |
明德水庫是苗栗縣境內的第一座水庫,於1970年完工後,不僅解決了頭屋、造橋及後龍地區的灌溉問題,更發展成一個觀光休閒的景點,帶動了周邊旅遊業的發展,而地靈人傑,風光明媚的水庫美景,更是吸引了許多的廟宇來此開壇建寺,增添了許多明德水庫的靈修氣息,而1989年推出的電影魯冰花,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的心,這部電影就是在此地取景,電影紅了也帶動明德水庫攀上旅遊的高峰,近年來苗栗縣政府更大動作的闢建了明湖蘇堤步道,並在水庫所屬的集水河川老田寮溪放養大批的魚群以吸引釣客的青睞,以及今年才完工通車的環湖橋,都讓這個已有近四十年以上歷史的老景點,增添了許多的新風貌。 |
|
明德水庫的所在地是苗栗縣頭屋鄉的明德村,其實大部份的淹沒區在早期稱為仁隆,是頭屋鄉境內的一級良田墾區,土壤肥沃收成頗佳,也讓這裡的墾戶較為富裕,但在水庫興建後,這些良田全被淹沒在水庫底下,墾戶也被迫陸續搬離,最後導致整個仁隆分劃入周邊的幾個村落,而曾經風光一時的仁隆也正式成為歷史名詞。 苗栗縣頭屋鄉的開發最早可追溯到1737年,由張盛仁及謝超南兩人率領了十餘位墾戶,順著後龍溪而上,來到後龍溪與老田寮溪交滙的廣闊平原地開墾,並將此地命名為崁頭屋,即為現今的頭屋村所在地,後來陸續由中國大陸移民而來的墾戶,則是由崁頭屋為起點,順著老田寮溪而上拓墾,終於在1847年時來到了現今的明德村,當時由羅錫光率領了五位兄弟,成立了金鍚茂墾號,來到了仁隆地區開墾,當時稱為興隆庒,後來才改稱為仁隆。 仁隆位在老田寮溪的南岸平原,而北岸則多屬於山坡林地,當時稱為老田寮,命名的由來據說是因為林地裡是早期墾戶種植採收荖藤的地方,這些荖藤在經過處理後常被拿來製作家具,而墾戶們也會在此築起工寮,因而將此地稱老田寮。相較於老田寮溪北岸的山坡地,南岸的平原相對肥沃許多,當時主要的栽種作物以米稻為主,由於收成頗佳,也讓南岸的墾戶相對富裕許多,但在1952年時苗栗縣政府為了解決後龍溪下游地區灌溉用水的需求,而成立了水庫設計勘測隊,同時鎖定後龍溪最大的支流老田寮溪為探勘的區域,尋找適合蓋設水庫的地點,最後就選擇了位在老田寮的現址,於1966年開始施工,工期長達四年,於1970年正式完工啟用,而肥沃的仁隆地區也從此被淹沒在集水區之下,反而是原本屬於山坡地形的老田寮地區,因冒出集水區之上,成為今天明德水庫周遭的農地,也造就出了日新島、鴛鴦島及海棠島三個湖中小島。 明德水庫在探勘之初,被命名為後龍水庫,但在水庫完工之後,地方人士建議以位在水庫北岸山腰上的明德宮為名,將此地改名為明德村,老田寮溪改名為明德溪,後龍水庫改為明德水庫,經苗栗縣政府通過後正式改名。而淹沒入集水區之中的仁隆地區,也因為墾戶逐漸搬離,於1978年時分別劃入明德村及鳴鳳村,仁隆這個地名也正式走入歷史。 |
|
|
完工後的明德水庫,集水面積廣達61平方公里,滿水位的面積為170公頃,總蓄水量為1770萬立方公尺,而現今的有效蓄水量只剩1244萬立方公尺,大壩採用壓滾式土石壩的設計,壩頂高65公尺,供給頭屋、造橋及後龍地區1300多公頃的農田灌溉之用,民生用水的部份則是透過明德淨水場的處理後,每天可供給2萬7200立方公尺的民生用水。 |
|
明德水庫湖畔除了這兩座超過百年歷史的古廟外,還有合稱環湖三寺廟的普光寺、明崇寺及法明寺,這三座廟宇的歷史雖然都不過八十年,但與明德村的人文與生活卻也是息息相關。 建於1941年的普光寺,建廟始祖是俗名為謝差妹的智心尼師,他是在明德村出生長大,早年隨祖母吃齋禮佛,後恰巧來到普光寺現址,發現山泉特別甘甜,便帶了一些回家給生病的父親飲用,沒想到父親的病就此痊癒,長大後就在此建廟供奉觀音菩薩,初時並沒有廟名,後在1945年時請來道宗和尚協助廟務,這才在道宗和尚的建議下,稱為麟鳳山靈光院,隔年才又改稱彌勒山普光寺,後因香客日眾,逐漸加大廟宇的規模成為今日的模樣,普光寺的一樓稱為大悲寶殿,供奉華嚴三聖,二樓為大雄寶殿,供奉三寶佛,三樓為藏經閣。 接著是建於1972年的明崇寺,是由俗名謝東妹的真空尼師所創建,他也是明德村人,在明德水庫建成之後,因見水庫風光秀麗,地靈人傑,因而在湖畔建起了明崇寺,到了1987年時,真空尼師因患有重病,而找了星雲法師商談,將明崇寺托付給佛光山管理,成為了佛光分院。明崇寺主祀三寶佛,左殿祀奉地藏王菩薩,右殿祀奉目蓮尊者,在廟宇的上方還立有一個白色的觀音像,相當的醒目,位在明德水庫南岸的明崇寺,因地理位置恰好就在大壩的對岸,廟方還在廟前的廣場搭起了一個覽湖台,可供香客登台覽湖,將大壩的風光盡收眼底。 最後是建於1982年的法明寺,那一年釋海藏法師來到明德水庫,喜見水庫風光明媚,又見湖畔有一座破損無人看管的小道觀,便將其接手擴建而成為今天的模樣,現今的法明寺是一幢兩層樓的廟宇,兩側還設有五觀堂及僧眾寮房,正殿一樓為元通寶殿,二樓為大雄寶殿,奉供三寶佛,配祀觀世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 除了漢文化裡常見的廟宇與神祇外,就連泰國的四面佛都選擇在明德水庫開壇建廟,位在明德水庫北岸的明永堂,就是供奉大梵天王泰國四面佛的廟宇,以弘揚四面佛的慈悲、仁愛、博愛及公共的精神,同時也配祀了觀音、四大天王、送財童子、彌勒佛與大聖。 |
![]() 左:明湖蘇堤步道全長約四百公尺,兩旁滿佈綠色植栽及樹木,襯映著湖水相當優美迷人。 右:2009 年闢建的明湖蘇堤步道,有許多裝置藝術點綴其中。 |
明德水庫 GPS ◆ E120°53’06.25” N24°35’02.53” 位置:苗栗縣頭屋鄉明德村 河系:後龍溪支流老田寮溪 集水面積:61平方公里 總蓄水量:1770萬立方公尺 現今有效蓄水量:1244萬立方公尺 大壩型式:壓滾式土石壩 大壩高度:65公尺 效益:頭屋、造橋、後龍灌溉用水,苗栗地區民生用水,休閒觀光 |
圖/文 來源:愛台灣旅遊誌 11月 7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