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崇熙 著 |
同仁堂藥鋪創建於康熙八年,雍正初期即開始供奉清宮御藥房,直至宣統遜位,聲譽始終頗為卓著,遐邇聞名。與此同時,市面上經常出現假冒同仁堂招牌、以偽充真的情況。因此樂氏祖先採取了「同仁堂只此一家(今前門外大柵欄路南)別無分號」的對策,相傳下來也就成為一條祖訓族規。 |
|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新思潮的影響,樂家人不再墨守成規。宣統年間,樂氏十二世傳人四老爺樂達聰(號敬宇),第一個在濟南開設了個人獨資的宏濟堂藥店並設膠廠,這是同仁堂以外樂家的人唯一開設的樂家老鋪。此後,樂家後人多有留學海外,接受了不少新思想的薰陶,例如十二世老大房的的六先生樂達莊(號均士)到日本,老四房的七老爺樂達仁到德國,十老爺樂達義到英國遊學。回國後他們紛紛開設個人或本房的藥鋪,其他人逐步效仿。十二世男性成年凡十一人,除卒年三十四歲的老二房的十一老爺樂達康(號懿芝)早逝外,其他十人均開設了本人或本房的藥鋪,連同此後十三世樂氏後人開設的藥鋪,「樂家老鋪」共有四十四個,除雲、貴、藏、瓊等省及兩廣地帶外,遍及大半個中國的大城市。各房開設藥鋪時,店正門外都高懸「樂家老鋪」字樣,兩旁分別懸掛「靈蘭秘授」、「瓊藻新栽」。兩側門柱上懸掛各號某某堂樂家老藥鋪,以彰顯為樂家人開設的老藥鋪。 各自開設藥店的另一原因是樂氏人口日繁,單靠同仁堂老藥鋪的收入,已不能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了。 在「樂家老鋪」名下,按照解放前的商譽與影響,順序應是達仁堂、永仁堂、宏濟堂、樂仁堂、懷仁堂、宏仁堂、樂舜記、宏達堂、繼仁堂及沛仁堂。近年來恢復了一些知名老字號的招牌,前面六家樂家老鋪均在此列,這也是對各家商譽的一個客觀評價。 |
|
老四房的七老爺樂達仁創業並非一帆風順,首先在上海開設的達仁堂營業欠佳,青島開一分號業務仍不景氣,在這種開一號黑一號的狀況下,根本無法償還借款。為此,他曾和總管陳子明先生攜手徘徊在黃浦江邊。後來,他再次鼓足勇氣,又到漢口開設另一分號,一舉成功。創業期間,樂達仁和店裡的員工同甘共苦,晚上和他們一起搭鋪睡覺,有時甚至還身先士卒。在天津,達仁堂總號開張時,彩牌樓意外起火,他用菜刀切斷電源,才免去一場火災。他在德國參觀過很多大藥廠,學到不少先進的管理方法。他講究價高質優,達仁堂的飲片極為講究。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孔伯華先生,一直要求病家要到達仁堂抓藥,否則不負醫責。達仁還鼓勵店員多售貨,月有月狀元,年有年狀元,分別贈予高額獎金。 由於受到歐西文化的影響,當時達仁認為中藥業只能再經營二十年,後將被西醫藥所取代。事實證明,他的推斷是不全面、不準確的。 樂達仁之弟樂達義熱心公益,樂於助人,從另一角度輔助了同仁堂及達仁堂。他對下層社會人士常能慷慨解囊,即使時局艱難時到天津躲債,遇人危難他依然不吝施捨。他曾糾正了同仁堂管理上的亂局,並主持同仁堂日常事務多年,與員工關係很融洽。這與解放後大家擁護其子樂松生做同仁堂經理多少有些聯繫,可謂:躲債猶賑濟,餘蔭蔽後人。 |
|
在二十世紀二○年代初,老二房的十五老爺樂詠西,牽頭在北京前門外廊房頭條開設了頤齡堂,其子元可、孝先曾在此學徒,從而成為後來相當內行的鋪東。該店由於時逾十載仍未分紅,引起內部矛盾而停業。與韓、趙、魏三家分晉相似,一個頤齡堂又派生出永仁堂、懷仁堂和沛仁堂。 |
永仁堂與一貼膏 |
永仁堂一度曾更名百草藥店,位於北京王府井繁華鬧市,首取地利,以創製的一貼膏銷量最大。該膏以萬應膏為基礎,在藥劑上稍有加減,售價低廉,為勞動人民所樂用。每年僅農曆四月二十八藥王聖誕敞開供應,購者之眾,常不得不由公安人員維持秩序。 鋪東樂詠西長於攝影,並於照片上加蓋「永記照相」印章。當時他為京劇留影多幀,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琴鼓圖〉:梅蘭芳先生操琴,余叔岩先生擊鼓。 詠西長子樂元可從師京劇名家王瑤卿先生學唱青衣三年,經常粉墨登場,一九四九年春曾為慶祝北京解放演唱京劇《武家坡》。 二十世紀四○年代,元可之家為地下黨的活動地點。他夫妻倆為地下黨保存經費,在物價一日三漲之期,他們常易款為藥材或黃金,以免黨的經費過分貶值,故賢伉儷被地下黨譽為「金庫主任」。解放後有專文記述,並拍成影片。 |
懷仁堂鮮藥圃 |
老二房的十七老爺樂東屏,是解放時同仁堂十八位經理中的一位,是筆者的父親。解放前後,他對鋪務始終績兢兢業業,事必躬親,長於細貴藥材鑑別,尤其對牛黃有獨到的研究。同仁堂進貨牛黃時,常以他的意見一錘定音。藥界知情人士常稱讚他,有十分力氣而做出十二分的努力。他於一九三四年元旦在北京西四開設懷仁堂,同年十月在濟南開設分號居仁堂。懷仁堂除了避暑良藥防疫丸非常著名外,很多兒科丸散,如安宮牛黃散,也為各大名醫所推崇。懷仁堂有一特點,即大量種植鮮藥,藥店後院占地六分七厘,或開畦種植,或溫室盆栽,其中藿香、佩蘭、菖蒲、薄荷、香椽、佛手、枇杷葉、石斛等栽種最多,隨用隨採,有效成分毫無損失,有利於藥效之提高,頗受藥界同仁及患者之好評。冬日,盆栽諸藥根據不同種類或移至暖房,或覆以葦席。管理藥圃的王玉山師傅乃豐台花神廟人,他所種植的香椽、佛手常在冬日結果纍纍,清香沁人。 樂東屏先生熱愛祖國,二十世紀五○年代,他將珍藏多年的明清古玩及木器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將大桂花樹等名貴花木送給頤和園;他送給動物園的短嘴名鴿是該園所養的第一批鴿子,其中一部分還與國外動物園進行了交換。 |
「琴師」開藥店 |
樂家老二房的十一夫人請一管事人協助其子樂樸蓀,在打磨廠老宅附近的興隆街上創建了沛仁堂。一條小街交通不便,條件已不理想,兼之主人乃琴票內行、管家外行,因此營業情況始終一般。主人也曾希望以自製的自由膏打開局面,每年藥王聖誕都進行宣傳。一年他使二男僕扮作孫悟空和豬八戒,沿街贈藥;另年使一人藏於小車內,每至鬧市即行拋散自由膏以贈行人。此種乳白色油膏只治一般皮膚病,銷路自也平平。 樂樸蓀於漢口及北京小市口開有沛仁堂分號。小市口分號開張時,樂樸蓀經常藉票戲之便,廣邀在京名票清唱京劇,一時鑼鼓喧天,電聲喇叭轟鳴,確實熱鬧了一陣。 樸蓀早年為梅蘭芳先生二胡琴師王少卿先生摯友,中年後又拜梅先生琴師徐蘭沅為師,頗得梅派琴藝真傳。他與天津京劇團丁至雲女士一起票戲,中年後又一起進入文藝界。簡言之,樸蓀之興趣在製琴和操琴,而不在中藥業,其當年製作的琴成了今日琴友們收藏之所愛。正是:梅派琴技造詣非淺,樂家傳統繼承未深。 |
樂仁堂與宏仁堂 |
二十世紀初,老大房在北京西單開設了樂壽堂,後來在天津等地開的分號均名樂仁堂。解放初期,樂壽堂重張,亦更名為樂仁堂。大老爺樂達亨早逝,留下四子,長子樂佑申為樂仁堂的主要經營者,在樂達義之前,他曾掌管同仁堂長達二十年;而大老爺其餘三子則為宏仁堂的主要經營者。 老大房大老爺之弟樂達莊(號均士)生性恬淡,不重利祿,中過秀才,後又遊學日本,接受西洋文化頗深。他不僅長於古文,而且精通英文。儘管他管理同仁堂、樂仁堂時間不長,但每當國內外藥界專家詢及藥材原植物及炮製原理等較深問題時,往往請他作答。六、七十年前,他已經知道引用當歸、大黃、人參、甘草等植物的拉丁學名來澄清一些問題。他的四子三女均留學法國,長子樂夔為早年留法藥學博士,與北醫前藥學系主任薛愚是同班同學。樂夔回國後,在天津開設中街藥房,他的法國妻子在樓上看病樓下即可買藥。他曾用天然藥物配製樂仁油,一度很是暢銷。日本侵華時,他曾有愛國行動,後為人脅迫而殉國。 樂壽堂及樂仁堂長期為長兄佑申掌管,小兄弟三人不甘寂寞而另起爐灶,遂開設了宏仁堂。大老爺的三子樂篤周能幹且有事業心,敢想敢做,敢與先開的樂家老鋪相抗衡。 他主持的幾家宏仁堂幾乎都是對台形式,北京有兩家宏仁堂,其中之一就開設在同仁堂的東側。當時達仁堂就開設在同仁堂西側,一條大柵欄街就有三家樂家老鋪。又如天津東馬路西側開設了樂仁堂,馬路東側就開設了宏仁堂,這是親兄弟之間的商業競爭。最值得一提的是,樂達仁在上海南京路開設達仁堂後,樂篤周就在不遠處開設了宏仁堂,四房又在宏仁堂對面再開一號,而且為了與宏仁堂競爭,專門取名﹁樹仁堂﹂。競爭初期,雙方競相減價,逐漸發展到細料免費,白送方中之犀角、羚羊,優惠之厚令人生疑。日久,宏仁堂漸感不支,不得不有所提價,恰中上海人價高質優的心理,他們寧願多花錢買好藥。自此宏仁堂生意日隆,樹仁堂就此收場。 |
文 來源:百年同仁堂 樂家創始憶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