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藝術之關係? 東京宮「黑色月亮」展 The Black Moon
文|王馨梨 圖|巴黎東京宮

「黑色月亮」(The Black Moon)展場一景。
(攝影©Palais de Tokyo)

衷愛情的戀人們應該不會喜歡拉岡(Jacques Lacan)說的:「愛情,就是把你未能擁有的,付出給那個無須擁有的人」,拉岡是如此切中愛情的矛盾本質,而這道愛情的普遍命題,有可能在觸發到藝術的精神性與物質性之間的辯證時,得到如天啟般的答案嗎?「黑色月亮」(The Blakck Moon)展覽就是從這樣的一個狀況影片開始的:男人與女人相繼在莫斯科、巴黎、威尼斯的相遇與錯過之後,兩人又在巴黎東京宮「黑色月亮」這個展覽上巧遇,而這次他們將決定是否要在一起,於是,現實唯物主義男人與唯美理想主義的女人開始用各自的語境對話,不斷地試探、表述和驗證對方,他們最終能達成共識嗎?誰能說服誰呢?尤其有趣的是,男人女人對話內容間的實質意義與象徵意義,貫穿在愛情與展覽作品之間,雙向的揣想與理解,構成一部讓人打從內心莞爾一笑的喜劇(也可以讀成是一場災難悲劇),而在這膠著的情況裡,藝術能發揮作用讓人拿來與愛情相提並論嗎?還是藝術將會與愛情一樣,從此成為兩人無法碰觸的禁忌?

「黑色月亮」透過電影語言與文學性鋪陳,意欲展現的即是藝術、愛情、生活三者跨越了彼此的向度,且在價值形式為流體的消費型社會裡,藝術與愛情一樣,是一種慾望、一種模像,兩者常常都會需要通過一個投資的流向途徑與形式來達成,瑞典籍策展人瑞芙尼(Sinziana Ravini)試圖讓展覽與作品成為一個讓觀眾可「投射」與「交流」的地方與對象,讓觀眾與作品之間不止於「觀看」這樣最低限的關係,而是讓觀眾在作品面前得以處在一種交互主觀性的情境裡,展場空間與牆面都壓成暗灰色,在這樣一個有點封閉低迴的場域裡面,像是玩捉迷藏般穿越在作品們虛構的世界中,主動地去尋求出那些被隱藏住的概念,例如摩提(Melvin Moti)超現實的夢境作品,呈現了個人道德與集體之間的分裂、雨格(Pierre Huyghe)超意識冥想的錄像揭露了迷信與人的狩獵慾望、梅爾(Ursula Mayer)的古董鏡台有聲裝置啓動了回到過去的時間沈思之旅,以及皮托榭(Émilie Pitoiset)半自傳式的雕塑物件描述著一種自我與戀物的解構、伯克(John Bock)無可棲居的作品表達現代人對未來漸趨離散的恐懼,而諾蘭(Isabel Nolan)研究形上學與唯物主義的雕塑對應著歐葛藍(Ylva Olgland)的情色煉金術繪畫裝置,思考著道德與哲學之間的對立關係。

精神與肉體在穿越過各式作品的詰問之後,我們還是要問:男人對女人的愛是真的嗎?他們在莫斯科的邂逅,男人即對女人告白,如果這愛能被確認是真的,那為什麼拉岡的話會如此耐人玩味呢?其實我們都躲藏在這句話的背後信仰著愛情,因為不想承認自己害怕在難以捉摸的愛情裡,看到對方與自己真實的差異。

展訊BOX

黑色月亮The Black Moon

展地 巴黎東京宮

網址 www.palaisdetokyo.com/


今藝術9月號 (光波書號 : 249713 )